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河南大学建校105周年。这是一个令所有河大人永远难忘的时刻。在会议的第一阶段,我们举行了简短隆重的校庆活动。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宋纯鹏校长代表学校作了致辞,杨银付校友、王立群老师和学生代表分别作了发言,讲得都非常好。尤其是刘部长的重要讲话,给予学校发展以充分的肯定,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寄予美好的祝愿。对我们而言,这是鼓舞,是激励,更是责任,我们有压力,有动力,更要有行动。
前面,纯鹏校长代表学校就一流学科建设作了报告,我完全赞同。历史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演进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开始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河南大学105年的历史,是一部始终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史、奋斗史。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河南大学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实现了重返国家队的梦想,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必将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的创新活力和奋斗精神。从这个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办学实力,建设一流大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认准学校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相信,伴随着我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国必将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河南大学正处于地方高等教育从地方战略向国家战略转变的历史阶段,正处于从区域引领向全国争先转变的历史起点。
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还必须思考和面对世情、国情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找准我们的发展方向。放眼世界,世界格局深度调整,经济一体化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人才和科技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提高质量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追求。而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要求我们要有更加宏阔的全球视野,研究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跟踪高等教育的发展动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立足国情,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面对让中原更加出彩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面对新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新期待,我们在诸多方面还不适应。这要求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协同创新能力,为国家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面向教育,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大学建设行列,仅仅是个开始,与同类高校相比,我们既面临办高水平大学的普遍矛盾,又面临地处中西部的特殊问题,在欠发达地区办高水平大学依然是我们的最大实际,在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又必须全面推进内涵建设依然是我们长期的任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必须找准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是一个历史动态过程,河南大学有基础、有能力、有信心。我想,我们的使命应该是:按照国家战略布局的要求,扎根中原大地,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立足学校改革发展实际,走出一条地方高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大学的发展路径。
近一段,我到学校后做了一些调研,开了几个座谈会。先回答一个问题:调研的感受。总体的感觉是,学校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巨大,问题不少,欠账很多。这么多年大家自强不息,勒紧裤腰带负重前行,取得双一流的伟大成绩。这些成绩无论如何估量都不为过,其它的在历史长河中看过后皆为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自豪。
习总书记讲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现在就像红军长征一样,爬过了雪山,穿过了草地,刚刚到达陕北,需要调整思路,需要补充给养,但是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走好“双一流”建设的新长征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前面的学校不会等,后面的学校正在追,对外需要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对内需要提振精神、激发活力。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调研和思考,我想就建设一流大学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学科
学术性来源于学科,体现于学科,贯穿于学科,强化于学科。一流大学需要由一批一流学科来支撑,要建成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批一流学科,把学科建设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工程。国务院下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从这个文件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把学科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流学科对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意义。
综观当代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都是精准选择学科突破口,通过率先建设一流学科而闻名于世的。例如,被誉为美国二战后发展最快的斯坦福大学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明确提出了“学术顶尖”的构想,打破学科均衡发展的传统做法,选择物理、化学、电子工程等学科作为突破口打造全球顶尖学科,成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卡耐基•梅隆大学抓住了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历史机遇,以计算机信息领域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在计算机、机器人、软件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等项目研究上相继取得了重大突破,相关领域研究享誉全球,成为学校步入世界一流大学之列的标志。河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实力雄厚,在国立时期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到现在拥有12个学科门类、4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以及39个省一级重点学科,这是我们建设一流大学的学科基础,是构建一流学科和科研体系的主要支撑。正是有了深厚的学科基础,我们才能以生物学为基础,开展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大学首先是对大学综合实力的肯定,是大家的光荣和共同奋斗的结果。当然,生物学科的同志们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创建一流大学,只有一个一流学科是不够的,我们要按照国家三部委的要求,集中优质资源,打造一流生物学学科。同时,我们还要根据社会需求,立足学校实际,建设更多的一流学科,打造更多学科高峰,构建能够支撑世界一流学科大学建设的一流学科生态体系。一所学校不可能在很多领域同时达到一流,一定要有先后。这就是为什么李克强总理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提出,要重点建设一流学科的原因。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方针,不仅要“抓布点”,更要“抓亮点”,支持强势学科的发展,支持特色重点学科的发展,支持高绩效的学科发展,充分发挥学科高峰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我们是一所文科见长的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是学校学科发展的支柱。我们的历史、中文、艺术、哲学等学科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基础,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2017年,我校国家社科基金数量居全国高校第7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也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黄河文明”学科群等入选省特色学科重点培育学科,完全具备冲击一流学科的潜力,因此,有必要下大力气在学术团队建设上下功夫。合理的学科结构应该体现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学科体系。在建设一流学科的同时,要处理好学科交叉与协同的关系,一定要看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我们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众多世界一流大学的顶尖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都是立足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如麻省理工学院建设经济学、政治学、语言学、管理学等一流学科的成功经验,很大程度上在于依托学校强大的理工学科优势——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学问题,运用电子学理论和方法开展语言学、政治学研究,开创了相关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要利用好理科和工科的优势,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学派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要探索学校优势人文社会科学向现代理工学科的延伸机制,打破学科建设的门户之见与学科壁垒,激发学科间合作的内生动力与研究共鸣,抢占新的学科生长点与制高点,切实提升学科协同创新能力。
二、一流大学要有一流人才
一流人才包含一流的人才培养和一流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高等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百年河大之所以有今天的声誉和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她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铁塔牌”毕业生,在河大校友中,有院士、学部委员57人,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近150人。我们要认真总结和汲取百年人才培养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要在短期内实现学校办学指标全部达到一流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我们首先应把河大办成一个最好的培养一流人才的大学,把培养新一代“铁塔牌”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在河南大学,我们要能让每个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能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与能力,让每个学子不论出身、贫富,都能公平地接受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宽广视野、开阔心智和理想气质,更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的人才。
师资队伍是大学的战略性资源,一流师资队伍是建成一流大学的关键因素。无论近代一流大学还是当代一流大学,其维持一流地位的法宝在于师资;一所大学由普通变为杰出最重要的路径还是师资。1991年开始招生的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跻身世界名校,是因为其从创校初期就坚持“着眼世界,靠全世界会做主人的人才”,在美国聘请了一大批从一流大学训练出来的一流博士研究生,“把数百位中国留学生的智能聚在一起,创出了一番惊人的教育事业。”诸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当今世界一流大学,也无不具有强大的师资阵容,无不拥有一支经过精心挑选的卓越教师队伍。
河南大学也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从上个世纪80年代培养3批学科带头人开始,到上个世纪90年代选拔优秀学术群体,再到本世纪初开始,先后启动实施的立体人才工程、师资队伍攀登计划,一直到现在的杰出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学校一直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把高层次人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龙头,这种理念和做法是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在座的不少学科带头人,也包括纯鹏校长和我本人,也曾经受到学校重点支持,我们都要感谢学校、感恩学校。学校能有今天的发展,今天的地位,老师们功不可没。
一所大学可能有若干个工程,但要始终把师资建设作为第一工程,这个工程做好了,大学的水平就上来了。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什么是大学?教授就是大学,教授始终代表着大学,有好的教授就有好的大学,没有好的教授就建不成好的大学。我们要用这种理念对待我们的教授,我们的教授就代表河南大学,我们的教授走到哪里,就把河南大学带到了哪里。因此,选聘好的教授、留住好的教授和培育优秀师资队伍永远是大学的头号工程,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把人才强校战略确立为学校的主战略,我们要扎扎实实实施好这个战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部门协同机制,强化责任制,发挥院系和学科的积极作用,在全校形成人才工作合力。完善人才分类管理体系,努力促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我在这里强调一下领导责任问题,人们常讲,领导就是环境。各部门、各单位负责同志有责任为老师们提供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使大家无后顾之忧;有责任营造宽松自由、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大家潜心学问、专心教学;有责任关心、爱护和指导青年学者,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有责任建设好的学科生态,激励大家超越局限、超越自己,开辟新领域、挑战新前沿。各个院系要动真情、出真力、下真功夫,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切不可应付、被动应付。虽然可能有花架子,绝不会有真成果,更不可武大郎开店,叶公好龙。在座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要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应自己的实际行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三、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管理
实现一流,既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又是一项需要落小落细落实的具体工作,必须以一流的管理和服务作为保证。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不同的部门,一流的衡量标准可能有些不同。那么,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呢?我想,至少有三个方面:规范、精细、高效。
规范是一流管理基本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学校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各部门的职责、工作流程图都上了网、上了墙,明确了“分内事”和“职责边界”,但是普遍还缺乏一个“主动性”。主动,就是不能当算盘珠,不能全靠上级推动,而应该在明确基本职能的前提下,围绕着自己的岗位工作目标,不用上级的指示,不用领导的要求,就能主动去琢磨问题,研究工作。有了主动性,例行工作和常规工作才能不耽搁、不拖延、不出纰漏、不出差错;急难之事才能从容应对、妥善解决。对内,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对外,树立一个安静有序稳步发展的大学形象;对上,及时圆满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
精细是一流管理质量的要求。“精细”既是一种意识和态度,也是一种理念和文化。执行过程不能打折扣,细节决定成败。“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宏大的事物是由点滴的微小构成的,复杂的管理也由简单的工作组成。所以,要把工作做好,就要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形成善于在细微之中做学问、做事情的风格,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就会从小事中积累经验,从细节中提高能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最终成就大事。
高效是一流管理效果的要求。首先要务实,不搞花架子,不追求形式。衡量管理服务的工作成效,不在于开了多少次会,发了多少份文件,经过了多少程序,而在于有实际效果。会议、文件、表格、程序,本身都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并且其使用都形成成本,包括时间投入和经济成本。因此,会议,能不开的,就不开,要开,就尽可能简短;文件,能不发的,就不发,要发,就要尽可能简明;程序,不必要的取消,必要的保留,保留的要简捷高效。高效,包括时间上的高效和经费上的高效。时间上的高效,就是工作效率。正常的工作,要减少所耗费的时间;遇到突发事件,反应要灵敏快速及时。经费上的高效,就是办同样的事,花更少的钱;或者花同样的钱,办更多的事。简单说,就是使得学校或师生花比较少的钱,享受到更好的管理服务。
四、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在一流大学建设新起点上创造一流业绩、实现名校复兴,必须打造一支适应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的一流干部队伍,这既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指标,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组织保证。
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学校党委先后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些重大举措,分别通过聚焦“四风”抓整改、严实并举强能力、对照标尺明要求,提高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凝聚了我们加快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拉近了广大干部与师生员工的距离,以党风带动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好转,作风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这些天,通过座谈交流、走访调研等形式,我深切地感受了我们的师生员工、党员干部对学校的深厚感情和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必须要有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用自身的过硬作风打好一流大学建设这场输不起的硬仗,用心血、智慧和汗水呵护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现在,我们的干部队伍是不是适应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呢?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一流大学建设,对我们大家来说是个新课题,我们的着眼点,特别要放在“建设”两个字上,建设是动态的、长期的,国家在推出“双一流”时,就反复强调,“双一流”不搞终身制,要引入竞争机制。大家要知道一流大学建设给我们会提出新挑战、新要求。一流大学建设要求我们有高素质,一流大学建设要求我们有好作风,一流大学建设更要求我们干部有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担当精神。我们的干部队伍,能不能积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担负起深化综合改革、推进科学发展的重任,这是学校党委和广大师生员工拭目以待的。总的来看,我们学校多数干部思想素质好、大局观念强,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勤勉敬业,在工作生活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较好地发挥了引领和带动作用,赢得了师生员工的信任信赖。同时,也要看到,有少数干部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精神懈怠、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存在“守摊”心理、“撞钟”思想,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只想要待遇、不想担责任,甚至遇事推诿、敷衍塞责。这些现象的存在,对我们一流大学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对此要坚持“零容忍”。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一流大学建设是我们学校发展史上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为我们广大干部提供了干事创业、施展才华的平台,也是学校党委检验干部是不是敢担当、勇担当、善担当的试金石。疾风识劲草,烈火见真金。打造适应一流大学建设的一流干部队伍,需要上下同欲、步调一致,我感到,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第一,加强学习。我们的事业要上进,我们干部自身的能力素质必须不断提升,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要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高等教育相关业务知识,学习其他高校办学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要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意识,把学习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治校、治教、治学的具体成效。第二,提振精神。一流干部队伍建设,需要有新气象、新面貌。我们大家都是在河大事业发展的新起点上手握“接力棒”的同志,承载着全省父老殷切的重托和几代河大人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观望懈怠。大家一定要增强自信、振奋精神,把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贯穿到干事创业中,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进一步树立起我们河大干部队伍能力强、效率高、作风正的良好形象,切实发挥以上率下的带头作用,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更快、效率更高。第三,完善机制。有关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建设一流干部队伍,积极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进一步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工作,敢于动真碰硬,加大问责力度。要研究制定适应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建设有作为、敢担当的干部队伍的意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履职担当的积极性、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五、一流大学要有一流文化
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的根基血脉。这条经验,反映了我们对大学本质的理解,揭示了我们推动河南大学向前发展的文化自觉。105年来,我们严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形成“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河大精神,这种传统贯穿于河南大学办学历史的文化精髓,渗透到我们办学的全过程。90年校庆时,我们系统阐述了大学文化对于大学发展的重要性,对河大精神进行了凝练,丰富了大学文化的内涵,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的结合上对师生产生了积极的激励作用。成为省部共建高校以来,我们每年倡导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学风,教风,作风,校风建设,形成了河南大学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环境氛围。随着大学历史的演进,我们只有不断建设卓越的大学文化,就能对内增强归属感,使命感,坚守共同的价值观;就能对外增强适应性和社会的认同感,树立学校的整体形象及办学品牌。
我们讲大学文化,大家总觉得大学文化是一个虚的东西,但是105年的办学经验使我们感到文化确确实实是一个再实在不过的东西了。我们河南大学能办到今天是因为我们有这种文化,我们有的单位,有的学院能够办好是因为有这种文化,我们要是没有文化感,没有这样一种追求卓越大学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建设不到今天这样一个水平。所以说总结这条经验极为重要。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大学文化决定了象牙塔的宽度和高度。大学文化这种软实力,是看不见但能感受得到的氛围,彰显着大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着人才的成长。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学文化软实力也要与办学规模、学科水平、师资力量等显性的硬实力并驾齐驱。因为缺乏精神高地和文化底蕴的大学,即使硬件再强,也是有形无魂;不能扎根于中国土壤的大学,即使貌似高大,也根基不牢难成“一流”。
河大文化博大精深,每人感悟可能不是全一样。在我看来,河大精神是自强不息,大爱存焉:靠自强不息,一步步负重前行,进入双一流;大爱,爱学术、爱祖国、爱河大、爱同事。我校文学院已故教授李白凤,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因政治问题蒙冤被开除公职,劳动改造,苦心收集的书籍和资料被全部焚毁。风雨交加中,令他感到温暖的,是不变的友情。学校老师佟培基等,和他一起探讨学术,帮助他校订著作,为他送来急需的书籍资料和各种物资;他去世后,河大老师积极筹办李白凤书法篆刻展,获得高度评价。李白凤教授在极其困苦的条件下,能够留下大量的诗文、书法、篆刻,我想这和河大人的大爱是分不开的,这正是我们学校的一股元气。
河大的文化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我们不仅需要阐释学校文化的历史、内涵和功能,着眼于学校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而且应当着眼于学校文化的未来,着眼于学校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把河大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好。我们尤其要注意组织文化的建设。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学校各个部门、单位也都有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各有千秋,有好有坏。有的组织文化是先进的,崇尚忠诚、奉献、高效、自律、进取,而有的组织文化则很落后很庸俗,崇尚吃喝玩乐,市侩的交际学、公关学、谋略学、厚黑学“蔚然成风”。倡导什么文化,建设什么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组织状态,组织文化往往决定了一所大学的个性和脾气。在河南大学,我们要建设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采取一切办法反对消极的组织文化,高举树正气、重实干、谋发展的大旗,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我们要通过这一系列的文化建设,形成富有河大特色的文化体系,以文化建设的一流成果推动一流大学建设。
六、一流大学要有一流条件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当年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在当时是非常有道理的,但现代大学发展到今天,大学里还要有什么?我想,有大师是首当其冲的,有大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大楼不仅仅指建筑物,更多的是指能够使学者生存下去和能潜心为学的物质条件,使学者能够进行前沿研究的科学仪器设备等等这些外在的物质条件。大学一定是有大楼的,没有大楼就对不起大师,也很难产生大的科研成果,大楼就是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里提出,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设施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我们办大学,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围绕师生、关切师生、服务师生。良好的校园环境、完善的办学条件不仅是师生的关注点,也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师生进取精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学校通过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积极推进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工作,对部分校内道路、学生公寓及部分公共楼宇进行了维修改造,进行电力增容和安装空调,推进了校园停车、校区基础设施改造等,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数字校园、绿色校园、节约校园,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也毋庸讳言,我们建设一流大学的物质条件基础还很脆弱。比如,校园网络还不能满足提升办学智能化水平的要求、学生食宿条件严重滞后、教学科研用房不足和利用率不高等等,因此,有效地配置办学资源、科学合理地完善办学设施十分重要。我在省内四所高校工作过,到过国内外不少高校,也在不少大学食堂吃过饭,这几天我在学生食堂吃了几顿饭,感觉压力很大,没有想到我们的餐饮条件会是这个样子。为进一步提升办学设施支撑水平,我这里点几个题,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一是加快龙子湖校区建设,奠定一流大学建设的空间格局和总体框架;二是借鉴其他高校多校区运行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各校区功能定位;三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率;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包括网络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档案管理等,推进“信息共享”“学习共享”“研究共享”;五是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提高提升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条件水平。
同志们,过去几十年,河大的发展很快、成绩很大,我们都应当为以往的成就而感到自豪!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问题和不足,看到存在矛盾和困难。从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在过去较长的一个时期,学校以改革促发展,学校的办学质量稳步提升,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惯性,必须通过加强和深化改革来寻求突破;另一方面,连续多年的改革,好改的都已经基本改革到位了,剩下的都是发展中的难题,我们必须以凤凰涅槃的决心,将改革进行到底,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激发全校师生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我们一代代教职工坚守中原、植根河大,推动了学校的发展,筑成了河大的脊梁。学校的每一点进步、每一项成绩,归功于大家。我们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视师生的关切,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必须找准学校事业发展和师生自我发展的契合点,最大限度地汇聚全校上下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的师生有更多的优雅和体面,有更多的尊严和自信!
同志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为历经105年沧桑的河南大学吹响了新的时代号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校上下要深刻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深刻认识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各种挑战,奋发进取、创先争优,为学校事业科学发展贡献新的智慧和强大力量。
谢谢大家!